close



                                                                                                                                      文:陳惠芬(香港)

 每次回到法鼓山,總有份歸家的感覺,可期感恩!

 八個小時的密集式培訓,身體雖然有些倦意,但心靈卻是充實的,

在這共聚的時刻,生命彷彿沈浸在佛法大海中,在果毅法師、常用法師和方隆彰老師的帶領下,為我們提供豊富的資源,還有來自各地的菩薩人士,讓我們在聽、在看、在說的開放和互動的情節中,重新回轉頭來反思帶領人的質素、生命與生命接源的觸發點等等與讀書會相關的元素。

 

當飛機飄越在藍天白雲之間,後學的我,如是思念,讓心靈回到生命成長的本源:

 

我們真的懂得讀書嗎?一天忙碌之後,我們拿什麼來清洗塵垢?個人閱讀和讀書會之間,對我們生命的成長提供些什麼養份?

~關懷與知識英哲培根說:『知識是力量』,是的,知識令我們的觀念清楚,在理性思惟的指導下行動,可是人也是感性的動物,一個真實的故事,它可能更觸動人性的內在動力。每次當我聆聽師兄姊妹的分享佛法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時,讓我感覺到:「生命力量必然是純然出自於個人的內在經驗,因它是一種直接的展現與表達、自然的流露、和無私的分享。」在這個觀點下,透過個人的閱讀,必然獲得主觀的生命資糧,但讀書會卻是一個營養生命和提供知識的客觀場所,在這裡我們透過彼此關懷、勉勵,互動來互相輸送生命能量。

~修行空間:修行是佛弟子在心靈鍛鍊的基本功課,這也是不可缺乏的環節。讀書會為什麼也是修行功課?不竟,人的生活背景和經驗確實是很個別和獨特化,在讀書會過程中,無論是帶領人或參與者,必然與一個舊我相遇,這幾乎要我們不斷放下自己的固有觀念,以謙虛的心態接收其他人的意見,生活際遇,和言語的表達方式。每一次的讀書會過程中,間接是體驗自己的對佛法認知程度和情緒管理的學習空間。

 

~互動關係中國有句很傳神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讀書會的過程中,包括:傾聽、接納、分享、表達、吸收。在該時該刻,我們試圖從他人的觀點看事物,聆聽分享,大家共聚一起,體味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但同時是亦是活在當下的共在境況,讀書會就是一個提供『學習,存在和緣起』的實際場所。

 

~踏著師父的足跡師父以其生命為我們留下豊富的資糧,內容有適用於生活的佛法開示、學術研究、旅居見聞、禪修經教等,每一類內容都是灌溉心靈的養料。每當我閱讀師父的著作時,心內自然的感到 多讀多思多運用,必定受用多生。

 

~帶領人的多聞多思多修我想-多聞不是數量的多,而是多聞的質素要豊富,希望從過程中消解執著,達到主客融通。讀書不竟只是方便工具,讓我們從讀書中獲得自我提昇的力量。

 

在這資訊和圖像泛濫的時代。我們是流浪於聰明與愚昧之間的眾生,如何啟發心志,步向覺醒,化掉我執,走出知識的桎梏,是大多數人期盼的心靈境界,回想「讀書會充電課程」的活動內容,令我深深感到「讀書會」的活動確實是淨化身心的土地和機緣。在該時該刻,讓我們靜下來,沈澱妄動,踏著師父的足跡,向前邁步,宜皆珍之惜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dmbook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