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流亡所」出自《楞嚴經》,是觀音菩薩自我修證的境界;
是入所修法門之流,而亡失了法門與自我中心,
即是能所合一而進入能所雙亡的解脫境。
「大悲心起」在諸觀音經、《大悲心陀羅尼》等,都說觀音以大悲心平等救濟一切眾生,故稱為「施無畏者」。「觀世自在」在《大日經》等可見到;觀音菩薩觀世間一切眾生的苦難音聲,尋聲救苦,遍應遍救,而以種種形象自在化世。
我們祈求觀音救助是絕對有用的;同時,也當於日常生活中,修行觀音法門的「入流亡所」、「大悲心起」,並且發願有一天也能「觀世自在」。這是法鼓山名為「觀音道場」的殊勝之處。
大家最容易做的,便是護持法鼓山推動佛教的各項教育事業,也等於在做淨化社會人心的工作,便是大悲心的學習與實踐。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