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KBOOK4.jpg
 

歡迎諸位參與的成員 將您的心得、感動、收穫等  寄到  skwt@ddm.org.tw  或

      傳真FAX 02-2896-1135.

      文字長短不拘。有您的分享可讓法師、老師了解大家的學習與感受等~)

*2011年讀書會帶領人基礎培訓的回饋  詩偉菩薩

*讀書會培訓改變了我   炳榮菩薩

*好興奮! 參與讀書會帶領人課程   Anna Tong 菩薩

*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後感   淑芬菩薩

*久違的美好感覺常惠菩薩

*五蘊與四層次提問    覺智菩薩

 

2011年讀書會帶領人基礎培訓的回饋 詩偉菩薩

 不得不再一次的感恩   不得不再一次的回味

    「今天,可能是我這一生中接受最多讚美的一天!」我在讀書會帶領人基礎培訓班的實習演練中激動地說道。

     最初打算參加培訓班時,只抱著有機會閱讀和分享聖嚴法師的著作而已,然而,課程結束了,我明白到培訓班的目的不在於「書」,而在於「人」,在於如何與人分享知識的利益。成功的分享和溝通,必須用「心」,用心聆聽,用心表達,用心參與。

     第一天的培訓班完結前,王老師提到帶領人的四層次提問法,這種提問法,不僅能運用到讀書會上,更能夠運用到日常社交溝通上。不知道是缺乏安全感,或者是感情日趨脆弱,現代人很缺乏有質素的、深層的溝通,甚至有點怕溝通了。一大班朋友、同事聚在一起,聊的話題總喜歡圍繞在花邊新聞和飲食娛樂上,四層次提問法,正好讓我們有意識地把話題深化和質化。

     第二天的培訓班,同學們顯然對四層次提問法很感興趣,我也不例外,並為有機會學習到這項技巧感到十分興奮,也驚訝這種方法的用途之廣。當王老師邀請同學上台實習帶領時,我立即舉高手,懷著躍躍欲試和戰戰兢兢的矛盾心情,在常用法師、老師和同學們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下,我完成了帶領人的演練!在總結的時候,法師、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慈悲的讚揚我的表現,鼓勵我再接再勵。我激動地說道:「今天,可能是我這一生中接受最多讚美的一天!」

     法師、老師和同學,正用實際行動體現讀書會的意義:共學、平等、對話、尊重、傾聽和改變。我們一起共同閱讀學習師父的〈如何看待自己的影響力〉一文,無論是法師、老師,或是同學,大家都能平等地,不分你我的進行對話,彼此做到尊重對方的發言權和意見,用心傾聽,用心互動,讓我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接受,也讓我進一步改變對讀書的固有態度。

     你今天買了書,還是讀了書?你今天自私地獨享著書本文字對你的影響,還是慈悲地與人分享了?找三五知己,安排一個悠閒的週末下午,一起喝著咖啡,捧著書,聊聊吧。

 

讀書會培訓改變了我    炳榮菩薩

 要上兩整天課,開始時我抱著懷疑的態度參與。直至果毅法師清楚的講解、常用法師親切的廣東話,王怡然老師循循善誘的指導,我心裏深信一定可以學到某些新的東西。

以下是個人對培訓後的瞭解和感想:

1. 讀書會是屬於每個人的,人人在這裡產生共嗚,培養共識。

2. 通過分享來學習包容的心態,貫徹衆生平等的整體關懷。

3. 將正信的佛法在現實生活中實踐。

4. 學習到『四層次提問』這是整體學習的重點,善巧的提問,由淺入乃至較深層次的探討;擴濶個人視野和學習包容性;通過交流對話,是個人察覺習性的最好機會。

5. 讀書會不是用名相來解釋名相,而是對佛法的體會和交流。

6. 『四層次提問』需要多加練習才能駕輕就熟。由第一天下午實習時把握不到重點,有如烏雲蓋頂;到第二天在王老師指導下的頓悟和拿揑到重點,內心的放下,清楚告訴自己沒有上錯這一課。

7. 深深明暸原來學佛和要學會分享同樣重要,不是只求自己明白自用;這樣才能做到內修外弘,自利利他。

8. 聖嚴師父的叮嚀:『讀懂一句,受用一生。』引出佛法在乎在生活中實踐和分享;兩天的學習改變了我對讀書的方法和感悟,願共勉之。

 

好興奮! 參與讀書會帶領人課程   Anna Tong菩薩

 香港法鼓山辦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課,由果毅法師,常用法師和資王怡然老師給我們授課;毫不猶疑馬上報名並被委派擔任司儀角色,是很奮!

課程中,王老師給我們講讀書會的目的/意,輕輕鬆鬆的氣氛及簡易的提問使我們不知不覺,也不害羞的回答與發問,把運作一個讀書會的氣氛帶出來了!

有了氣氛,王老師便告訴我們如何提問四層次,這個比較念化,當中也包含很多的變化,學員(包括我自己)也攪不楚,未能掌握重點,課堂變得沈靜,大家帶著一功課回家。

第二天開始的時候,其中一個學員扮演帶領人的角式,運用昨天四層次的方法,活生生把討論的目的/氣氛發揮出來,不單是學員積極的回應,法師/王老師也手回應,整個讀書會的方式與氣氛,大家在互動中,可以深入了解課題,也可以體驗以書中心,以人互動的精要!大家的笑容已經掩不住了!輕鬆的感覺流露於每一個人的孔!

更籍得一提的是:常用法師引用了很多生活上的例子給我們開示,最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如何把四層次檢示我們生活的每一天:說:

第一層次:今天發生的事情,印象是什

第二層次:那事情的感覺是什?聯想到什東西?

第三層次:麼產生那感受?

第四層次:發/加的地方?如何引用聖嚴師父的佛法應用於這事情?

我深深被這吸引和感動!四層次竟可以如此的作修行指引!大棒了!

看到整體的輕鬆,充滿笑容的每一個人,我也提升了擔任司儀的自信心,說話不再緊張,輕輕鬆鬆結束這一堂

 


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後感   淑芬菩薩

二00二年四月廿二日至廿三日參加了法鼓山香港分會舉辦的讀書會帶領人基礎培訓班。兩日課程,使我對讀書會有新的認識。印象中的讀書會是邀請一些有名氣的作家到書局與讀者分享寫作心得,一般都流於表面,只着重文字上的描繪,而法鼓山讀書會就心靈環保的推動,有幾個清晰的目標:

1.     奠定佛學基礎常識,不用名相解釋名相,儘量用現代化語言詮釋,以減少學佛障礙;
2.     加強對正信佛法的掌握能力,釐清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
3.     培養讀書的能力;
4.     藉著分享心得,相互間產生共鳴,培養共識;
5.     培養包容與寛容的修養。

對於技巧方法,我知道要讀懂一本書,了解一篇文章,可藉著四個層次的提問方式深入探討:
第一層次:熟識與複習材料
例如:文章說什麼呢?有什麼例證呢?看到標題、相關文句有什麼聯想呢?書中那一句、那一段讓我印象最深刻呢?
     
第二層次:回應與消化材料
理解文章內容後所生起的感想、印象。
例如:那一段讓我印象最深刻?最讓自己感動是那一段那一句?看到文章中人物想起誰?

第三層次:詮釋與驗證材料
例如:對某一段文字、某一事物、印象特別深刻的原因。
針對作者論點有什麼看法?有那些類似経驗, 類似的相關人物?

第四層次: 深化與活化材料
例如: 看文章後,有什麼各啟發呢?文章背後想表達什麼呢?有什麼心得呢?

感恩王怡然老師帶病從台灣來到香港給我們講課,更感恩果毅法師和常用法師帶著近郷情怯的忐忑心情分享心得。上過這一課後,希望日後能透過這個讀書技巧方法,讀懂聖嚴師父所講所寫的每一句, 應用在日常生活上,以自利利他的心態待人處事。

 

久違的美好感覺!   常惠菩薩

 上完兩天的課,有兩份感受:

一是學員在輕鬆和祥的情況下盡情地,真情地各抒己見,讓我仿佛回到讀書的年代,真是一種久違了的美好感覺!

是讀書會給我的感覺,除了是一班人聚在一起,討論與分享師父的法寶之外,更重要的是想藉此作爲一個媒介,讓更多的人認識師父的法寶,然後消化它,繼而應用到生活中,改變個人的氣質,最終成就人間淨土。就如師父畢生的悲願及法鼓山的理念一樣 -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在整個讀書會培訓課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如讀書會的標語讀懂一句,受用一生。我現在慢慢學習體會箇中的感受。師父所說的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現在已成爲我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好老師,經常提我簡單便是福;而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更是我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小鬧鐘,每每在我要結惡緣的時候,就會在我的腦海輕輕的敲著,把生起的惡緣敲走了, 善緣也就自然而然的進駐你的身意,很奇妙的體驗。師父精簡而入世的話語的的確確讓我受用無窮。但願有更多的人也能有此因緣,體會師父窮其一生,盡形壽獻身命後所留下的無盡叮嚀。

 

其次是王怡然老師介紹的「四層次提問」,當時老師以手中的茶杯為例子來講解四層次提問法,仿佛已經將此提問法融入生活中。 這讓我想到聖嚴師父所弘揚的佛法既淺白又易懂,每每總能對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煩惱而給予開示。

在此,向果毅法師,常用法師和王老師為我們付出的辛勞。說聲:感恩!   

 

 

五蘊與四層次提問  覺智菩薩

若依法鼓山上行理念來說:讀書會的本義,應是從閱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籍,作為個人的修行聖道憑藉的善巧方便;絕不是胡胡鬧鬧的隨便讀一本書,把時間消磨便可算數;斷不是藉著閱讀但求增加知識便可稱善;更非單靠著增強引領人能力去為大眾服務便可滿意。
 
正如上聖下嚴長老說,讀書會除了對參加者能產生共嗚、培養共識,培養「真」讀書的能力外,在在是增益參與者對正信佛法的掌握能力,從而將佛法與生活緊密結合配套,進而培養寬容的基本修養,增益讀書會員慈悲與智慧能力的掌握。
 
是次讀書會帶領人基礎培訓課程,短短的三天裡,從理論的解習,從實踐的演練,對來參與的會員可以說是裨益甚豐,收穫良多的了。的的確確,可見是次課程的策劃與及幕前幕後所花的功夫,都是多麼的盡心盡力!除了值得大家稱許外,就是感恩與讚歎了。
 
今次課程設計所涉及的認知區域,實在不失廣闊,能集中要害,且對症下藥。其中介紹予會員種種具理論性、實用性的認識材料是非常的豐富。
 
課程材料由淺入深,由簡入繁,從點到面,從外到內,無微不至的鋪排在與會者的面前,美不勝收。其中最為筆者印象較深的就是「四層次提問」方法的認識與運用。
 
 「四層次的提問」方法介紹,恰恰把我記憶裡的讀書會(2004-06)從既往散亂無章的運作程序,整合成一套有層次的繫列,使帶領人藉著四個階次把文章由外到內、由表到裡作為闡發運作的依據,使會員投入討論,從中獲得大利益。

出席課程期內,接觸此善法時,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往後的深探,更叫人有點「驚歎」感。為什麼這樣說?
 
請大家來看看「驚悅」的發現。若把這「四層次的提問」拉過來對照五蘊(色、受、想、行、識);材料就是指外邊的色塵緣境為誘因的文章,讀書會檢閱文章時,牽引心的情識作用乃至人意念的參與,繼而發起識別作用,與五蘊的流變接近相同。
 
怎樣相似近?請往下看去:
 
「四層次的提問」的第一層次旨在要人熟悉材料,熟悉面對的材料。所謂「材料」就是我們所訂定的閱讀文章或書本了。
 
「第一層次提問」教授我們說,把初檢覽的閱讀文章(材料),務要將自己所知所了解的快速說出來。這正正就是五蘊中,色蘊的產生階段。
 
課程裡,要我們提舉材料所能記憶的說出來,便是我們心識對境塵相應一刻,由外邊色塵轉為內裡的法塵,以至色法的建立,促使這個心的起動,牽引色心相應。
 
「第一層次提問」的教法,就是要使材料這個色塵,產生情識作用,由生變熟,由心外轉成心內作分別與認識了。
 
 
「第二層次提問」旨在教授我們要回應與消化材料。所謂「回應與消化」就是我們對材料(閱讀的文章)於一旦色蘊起動後,心的情識便生感受;包括歡喜的、不歡喜的、樂的、不好的,形成分別作用。
 
試看,第二層次的提問的教授,無非是要我們與材料接觸過程中及時產生主觀的反應。把:感受、印象、聯想「想像和假設」、經驗立即聯結反應起來。「第二層次提問」教我們消解心中的概念,探討角色背後的象徵與意涵,把現象上出現的不明點、質疑點分別出來。
 
反過來說,那正是五蘊中受蘊隨材料(色蘊)的出現之後,心馬上產生感性與理性的作用,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都來個全面探討分別。若配隨在第二層次中來說,兩者都是屬於領受外緣的一種現象,作為下階段思考量度卜計的前度平檯。
 
「第三層次提問」,講的是詮釋與驗證材料。教我們將客觀材料的內容與成員的觀點做直接、深度的對話。把個人的觀念、想法、論據等作反證異向思考及質疑,並且將材料作自他經驗的對話。換句話來說,推論與驗證材料就是對問題的處理,詮釋與驗證都是思想、計度的內容。
 
回來看看想蘊,想蘊依於所起的分別作用(第二層次即受蘊),促成心的計量而發生思想,把心中的問題來分析兼處理、推論與驗證。好比如平靜的水面,因風掀動,對外緣領受之後,情識作用的計較與執著,其原動力來自「意念與思想」而後所產生的分別意識,是思維起作用的現象。
 
「第四層次的提問」,教材上明確表示此乃將第三層次的內涵加以整理,凝聚、沉澱或提煉出個中深義,進而能回扣材料內蘊的真理或加以應用、實踐的問題。其中涉及的不外是「我」對材料的發現、整理、體會、反省、洞察、心得、學習、應用與啟示等等的執行應用。
 
該等整理應用與執持就是心所的應用,即是行蘊隨想蘊後的生起分別不斷的審察、思量內外的作意活動。也就是由於思想的發動,產生更強的審思判斷取捨作用能力,把現行的材料薰習後,往第八識心田輸送成業的或道的種子,備作日後生活言語或身體行為所依據決定的行法。
 
上來所談及的四層次的提問,如同心意識作用,源集合事理而發起。譬如引領人帶引會員閱讀分享一篇文章材料,開始時由會員們與材料的根塵接觸,從表到裡,從生到熟,乃至往後的轉識而成智,如同我人五蘊起落流變的現象,也可以說是每一個心路歷程,在閱讀一篇相應的文章中,繼而牽引心意識而產生作用。
 
唯識學中稱之作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的遷流的現象。就像吃飯飲食,從物質的進入,歷經吸收、消化、完成營養與非營養的流變歷程,消除飢餓,入達飽非飽的境界,完成飲食的結果一樣。
 
倘若明白五蘊的流變演遷的現象,就深深感受到這「四層次的提問」不離規矩方寸,依實認真的施運。猶如五蘊源於心識與色塵接觸相應後,所生起一連串的精神活動、次第的運作恰恰配合近似無縫,也可以說是蘊合了道理與真趣,並非一般泛泛之說,不是無源無據的說法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dmbook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